日期:2025-09-05 17:45:43
在《蜘蛛侠:迈尔斯》中,我们熟悉的彼得·帕克踏上了度假旅程,纽约皇后区的蛛网暂时交由迈尔斯·莫拉莱斯一人负责,因而将本作看成是《漫威蜘蛛侠》系列的扩展版续作不无道理,不过我更倾向于将其视为新生代英雄的成长颂歌。
在彼得建立的庞大框架内,我们的新人小蜘蛛似乎总是活在前人传奇的阴影之下,以至于当迈尔斯成为皇后区唯一的蜘蛛侠后人们仍然时常质疑:“你是正版蜘蛛侠吗?”作为一名普通的布鲁克林青少年,他需要应对升学的压力、向母亲隐瞒身份的愧疚、融入新学校的焦虑······或许前一秒迈尔斯还在学校为论文抓耳挠腮,下一秒警笛响起就必须冲出窗户变身英雄,这种日常与非凡的频繁切换让他在夹缝中艰辛生长,自我怀疑却又渴望证明自我。
展开剩余76%“彼得替补”的心理阴影也曾让这位少年英雄迷惘焦虑,但见证了菲尼的悲剧后他终于理解:“英雄行为的核心不是模仿他人或遵循某种教条,而是在复杂情境下,基于自身信念做出艰难选择并承担后果。”至此他彻底挣脱定义,拥抱属于自己的英雄之路并喊出那句宣言:“我是迈尔斯·莫拉莱斯,我是蜘蛛侠!(I'm Miles Morales. I'm Spider-Man!)。”这一刻,他不再是“另一个蜘蛛侠”,而是独一无二的“邻里英雄”。
全新的战斗体验
迈尔斯绝非彼得的换皮复制,人物间的核心差异在于新能力生物电“毒液”的引入,该能力在初章对战犀牛人时便崭露头角,在后续的战斗中小蜘蛛更是开发出了“生活小技巧”:电光缠绕的毒液拳能将重甲敌人轰飞,毒液震击以自身为圆心释放出球形闪电进行清场,毒液跳跃允许角色拔地而起,规避攻击的同时实现空中连击的无缝衔接······潜行暗杀是本作的另一大核心玩法玩法,环境伪装能力让迈尔斯避开敌人视线,于高处启动隐身并悄然降落至孤立目标身后进行无声击倒,玩家亦可在激战正酣时瞬间消失,重置位置后发起致命毒液突袭,大大提高清兵效率。
基础的蛛网摆荡系统也在在彼得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毒液冲刺的瞬间加速配合毒液跳跃便可以实现近乎无视惯性的空中变向,穿梭于摩天楼间的操作更为流畅;同时Insomniac在本作中大大加强了小蜘蛛与纽约(尤其是哈莱姆)的互动:荡过公寓楼时邻居的欢呼、快速掠过提着购物袋的行人头顶的惊叫、每一次成功摆荡和贴墙奔跑时的赞叹惊叹······这种即时、积极的社区反馈让玩家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成为友好的邻里蜘蛛侠”的感受,搭配上迈尔斯话痨的人物属性和标志性的自编嘻哈BGM,好一个街头小子。
不尽如人意的任务推进
与彼得版覆盖全纽约的宏大叙事不同,《蜘蛛侠:迈尔斯》将叙事的焦点锚定在了哈莱姆及其周边社区,游戏的主线剧情是化解地下帮派“洛克斯”与高科技佣兵集团“努尔”的冲突,阻止外部资本与暴力对哈莱姆社区的侵蚀;如果说主线还算是拯救世界,那支线可真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了:帮助店主找回被抢的祖传秘方、修复被破坏的社区文化地标、应粉丝要求完成指定的“蛛网特技”······这些任务规模不大却充满了人情味,完成人物后除了基础的经验、装备外还能收到哈莱姆居民亲手制作的、充满街头文化特色的新战衣,或是手机里的一条条真挚的感谢信。看过漫威的都知道每一个超级英雄都是拯救过世界的顶流,就连彼得帕克都从那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毛头成为了能独当一面的spider man,但迈尔斯的“战斗”与其说是拯救纽约,不如说是为了守护自己的家园、朋友和母亲工作的社区中心——一个充满温度的世界,至少在本作中我真切感受到了蜘蛛侠的力量根植于被他所保护的人们之中。
夸归夸,该吐槽的还是得吐槽,众多的主线任务和清理据点一样让人头疼,鸡毛蒜皮的小事虽能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但安排的过于繁密也会让玩家心生厌烦的,总结下来就是我在本作中还闻到了一股罐头的味道。
游玩总结
生物电的加入和楼宇间丝滑地摆荡让家喻户晓的小蜘蛛形象迎来了“第二春”,尽管支线任务有些让人头大,但我还是推荐大家去亲自感受这部作品:《蜘蛛侠:迈尔斯》证明了超级英雄的故事无需总是拯救世界,扎根社区、守护邻里、在个人挣扎与责任担当中完成自我认同的旅程同样能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当迈尔斯自信宣告“我是迈尔斯·莫拉莱斯,我是蜘蛛侠”时,一个新英雄、一个更贴近生活、更富青春活力的英雄正在崛起,“或许最伟大的英雄史诗有时就诞生在离家最近的街角。”
本评测来自鉴赏家-LOTUS配资机构网
发布于:陕西省亿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